作物学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作物学学科创建于1936年,源于当时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省立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农学系,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学科创始人卢浩然教授和周可涌教授引领下发展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骨干学科之一。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1995年分别列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学科和福建省“211”重点学科;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获作物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95年和1999年先后设立农学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和2007年作物遗传育种先后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国家111引智基地等23个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机构(全国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全国糖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遗传学会)挂靠在本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学科进入B档。

(二)学科方向

       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农业现代化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二级学科为基础,凝练了4个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1: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学重点开展作物基因组、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植物免疫与抗逆分子机制、生殖发育等领域研究。

       学科方向2: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生物育种:重点研究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育种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育种等技术创制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型战略作物新品种。

学科方向3:作物栽培技术与智慧农业:重点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管理。

       学科方向4:农作制度与农田生态:重点研究现代农作制度、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调控、农田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及其调控

(三)学科队伍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03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博士生导师24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与青年学者各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学院还引进包括双聘院士等在内的各类特聘人才20余人。


谢华安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国家级优秀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十八”大代表。主要从事水稻育种研究,育成中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推广累积面积超过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唐定中教授 

博士生导师,作物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领域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兼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福建省遗传学会理事长,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几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 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New Phytologist, PLoS Genetics 及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明瑞光教授

博士生导师,滚球海外引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植物生物系教授,现全职回国,任滚球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演化相关基础研究,已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51篇,其中包括Nature(3篇)、Science(2篇)、Cell(1篇)、Nature Genetics(7篇)。

 

林德书教授

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3年获赛诺菲--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博士后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2篇)PLoS  Genetics(2篇,含1篇封面故事),Plant Physiology, Molecular Plant等生物学Top期刊发表论文。



陈栩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激素对根形态建成的调控机制和豆科根瘤形成机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NAS, Current B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生物学Top期刊发表论文。

 (四)学科平台

       作物学科拥有1个现代化校内实验农场,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校外实习基地;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闽台作物种质创制与绿色栽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其他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和实验站。仪器设备总值超过8000万元。学科拥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基因组与生物技术中心、植物免疫中心、植物发育中心等科研平台,设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转化以及植物生长人工气候室等平台。

(五)学科成果

1.科研项目

       2017年以来,本学科共承担纵向科研课题162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重点、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产业体系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2项,其他部委项目2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立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2435万元。横向合作科研项目135项,总经费达2822万元。

2. 科研成果与奖励

       近五年,本学科先后在Nature, Cell和Nature Genetics等国际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原创性论文,发表SCI收录的论文400多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2项,审定(登记)的作物新品种125个,26个品种获国家新品种权保护。颁布国家行业标准5项、部与省级行业标准4项,申请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2项,获得美国、韩国和台湾授权发明专利各1项,出版著作及教材5部。